1956年9月,刚刚成立一年的山东师范专科学校由省会济南市移址曲阜县,易名曲阜师范学院。从此,中国便有了第一所农村大学。
山东师范专科学校为什么又迁至曲阜呢?现在,让我们回看一下当年的历史吧。
1995年四十年校庆之际,我校编写的《曲阜师范大学校史(1955—1995)》,对山东师范专科学校为什么从济南迁到曲阜,改叫曲阜师范学院,是写得有根有据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的。为了需要,我们不妨再简要地转述一下。
1954年1月16日,山东省教育厅向华东行政委员会教育局打报告提出,根据中等教育发展的需要,拟于当年新建一所高等师范学校。华东教育局同意于1955年建校。8月12日,山东省教育厅便以(54)教高字第四号函正式向国家教育部申请,拟在济南千佛山下创办一所师范专科学校,并对系科设置、学校规模作了设想。9月4日,教育部答复:同意1955年新建一所师范专科学校。但鉴于济南市已有山东师范学院,提议在青岛建校。因山东省教育厅仍要求在济南建校,教育部遂于1955年4月向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发出正式批复函,同意“1955年暑期成立师范专科学校一所,校名定为山东师范专科学校,校址设在鲁西地区(如聊城、菏泽等地,由你省考虑决定)。1955年暂设中国语文、历史、数学三科,招生200人。请积极进行筹备,以便按期开学”。
遵照教育部的批示,省教育厅又进一步作了研究,再报教育部批准,将校址选定在孔子的故乡曲阜县。并决定,曲阜未建成校舍前,暂在济南市借地开课。
这就是历史的真相。
2005年版的《曲阜师范大学史(1955—2005)》,又重述了以上的学校筹建情况。
其实,在曲阜建大学,这也一直是二十世纪以来国人的一个梦。
据唐志勇《旧中国曾四次拟在曲阜建大学》(《联合日报》,2010年3月27日)一文介绍,在曲阜建大学的首倡者,是孔府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。1914年,孔令贻曾上书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,建议在曲阜建大学。因经费无着,书函被搁置了起来。
1920年10月,孔教会等尊孔团体又提议在曲阜组建大同大学。也是由于经费难筹等而作罢。
第三次是1922年。靳云鹏(山东省邹县人,曾任国务总理)、王鸿一(山东省鄄城人,教育家,曾任山东省长公署顾问、国民政府内政代次长)、夏溥斋(山东省郓城人,曾任职山东省盐务司)和北京大学教授梁漱溟等人,拟创办曲阜大学。1923年,王鸿一还专程到曲阜选校址。此后,亦因经费问题而停办。
第四次。1930年7月,阎锡山的陆军第三方面军与蒋介石军队的夏斗寅部在曲阜交战,孔庙、孔林等处的建筑遭到严重破坏。战后,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提议募捐修孔庙。1931年,山东省政府作出了修庙决议,并拟于修庙完工后创办曲阜学院。但因筹款不足和日本发动侵华战争,修庙和办学之事均未如愿。
1935年,就在韩复榘拟办曲阜学院之时,社会知名人士章太炎(浙江人,思想家)、许世英(安徽人,书画家、慈善家、宗教界名士),联合国民党军政要人韩复榘、刘峙及孔子奉祀官孔德成等数十人,发起组建曲阜研究院。第二年,领头人章太炎逝世,研究院之事也就因此而终止了。
上述在曲阜建大学的几次设想与活动,皆因经费问题和其他这样那样的情况,而未成现实。直到1956年9月,曲阜师范学院成立,这才圆了国人数十年来拟在孔子故里建大学的教育梦。
1985年11月,经过几代志存高远、追求卓越的曲园人的艰苦奋斗,风雨兼程、蓬勃发展、芬芳华夏的曲阜师范学院,又更名为曲阜师范大学,开启了新的征程,向着新的目标,大踏步地前进,前进。
(作者张顺清系曲阜师院58级中文系学生,曲阜师范大学原党委副书记,教授,现任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。) (2018年5月31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