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学系的首届研究生是1978年招收的。一共五人,全是运筹学专业的。他们是周惠山 (北京大学)、赵庆桢 (曲阜师院)、杨世辉 (四川大学)、戴宏图 (复旦大学),张存铨是上海知青自学成才,原报考华罗庚的研究生,后调剂来我校的。那年,历史系世界古代史专业招收了田德全、何芳济两位硕士研究生。
早在1951年,我国已经开始招收研究生。当时,主要是由苏联援助中国的专家培养,统称“师资研究生”。1957年,国务院批转了《关于今年招收四年制研究生的几点意见》,准备培养少量质量较高的相当于苏联副博士水平的研究生。
从1961年至1965年,我国共培养近5000名研究生,均未授学位。十年动乱期间,研究生教育陷于中断。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,著名物理学家胡宁等向国家提交了一份提案,建议开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,并提出研究生报考年龄由35岁放宽到40岁,这样就使一批优秀人才获得了深造机会。
1980年2月,五届全国人大十三次会议通过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》,规定了我国学位分为博士、硕士、学士三级。1981年召开评议大会,学位条例得到落实。11月3日,国务院学位委员会018号文,下达了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。我校中国古代文学、基础数学和运筹学与控制论列为硕士授予单位。1982年1月3日,经山东省批复,我校建立了学位评定委员会。巩宪文为主席,徐宝庆、刘乃昌为副主席。从此,我校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。

硕士研究生在学科中应该有所创新,其论文也应在学术上有一定的水平,这在当时数学系师生中达成共识。并在培养过程中采取了下列措施:一是加强基础,强化能力,提高素质,鼓励创新。二是充分借助校外资源。我们定期邀请国内顶级专家来校讲学,也邀请一些具有特殊专长的教师来校上课。如“图论”研究,国内尚不普及,且教材缺乏。后了解到上海业余工大李念祖老师等翻译了美国学者J·A·邦迪著的《图论及其应用》,便邀请他带来译本给研究生系统地讲授该课程。同时还支持研究生参加国内各种学术会议,开阔视野、了解学科发展前沿。三是严把质量关。为此,强化了严格考试考查,特别是学位论文答辩。如五名研究生答辩,组成两组答辩委员会,成员“超豪华”也超严格。数学规划论答辩主席是中国科学院越民义教授、图论答辩主席是许国志院士。我校教师均回避。在数学系五名研究生中,有一人没有授予学位,一人推迟一年后授予学位。授予学位的论文分别发表在 《中国科学》、《科学通报》、《应用数学学报》等顶级学术刊物上。
首届研究生毕业后,均从事高层次人才的管理与培养工作。如张存铨是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的终身教授、赵庆桢是山东师大的教授、博导。田德全是历史学教授,曾先后担任荷泽学院院长、曲阜师大校长、泰山学院党委书记。
大美无言、丰碑有语。学位教育是我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第一步,也是提升我校办学档次的起点。让我们记住首届研究生带来的新突破。
(作者章志敏,转自《曲阜师大报》2013.10.10)